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53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他们是不可救药的物质主义者,评价宪制良瓠的惟一标准就是增长绩效。
第一,金融强国的立足之本在于本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金融强国建设必须与经济强国建设良性互动、相辅相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通过相互联合与协作,以灵活方式克服自己的服务短板,其中一些走上集团化发展道路,成为与全国性银行不相上下的金融机构。
在这一个多世纪中,英国金融取得了超越荷兰的多个成就。全国性大银行除向企业提供多种形式和不同期限的贷款,还可持股于企业,与企业形成交叉持股的长期合作关系。基层合作银行则由社会组织组建,一些基层政府亦给予积极支持,它们面向当地小微企业,吸收普通居民(包括合作银行及各种合作社会员)的存款。瑞士虽小,但几大城市都是各具特色的金融中心,包括苏黎世、日内瓦、巴塞尔和伯尔尼等。1815年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后,英国资金流入美国,19世纪30年代后还大量投资于美国地方政府债和铁路证券等。
这也是我们可从历史回顾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借助于英国遍布世界各地的银行网络,伦敦在19世纪下半期成为国际银行业中心。新古典经济理论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和比较利益。
因此甚至凯恩斯也把伦敦学派看成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右翼思潮。第二,所谓发挥国际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对于主要依赖输出农矿产品和初级产品的非发达国,恰恰是经济劣势。国际生产力的协作是必要的,但缺陷很多。但法国的工业却一败涂地了。
但当美国工业在20世纪已在世界市场中确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后,李斯特主义就被抛弃了,而斯密的世界主义和自由主义却成为美国向全世界推销的经济学说,似乎它是唯一正确和科学的理论。哈耶克认为,即使国家干预和调节能够暂时稳定经济,那也是不值得的、得不偿失的。
应当指出,尽管一些年轻的政策设计者对于凯恩斯学说究竟是否具有清晰全面的理解,是有疑问的。哈耶克和罗宾斯,是30年代英国自由主义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一是以为经济学存在一种连续而一脉相承的发展,却忽视了实际上往往同时并生着许多不同的流派。我们看到,在取得初期某种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后,社会主义经济几乎无一不随之陷入经济紊乱,继发社会动乱而崩溃,迄今无一国改革(除中国外)获得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功。
任何政策理论最终都应当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修正。)-然而近似萨伊定律的看法,却一度也是引导我国生产力发展方针的基本假设之一。几百万工人由于失业而乞讨流浪。他们也曾试图引入例如新古典主义学派或凯恩斯学派等等,试图以此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指导解决本国的经济发展问题。
二、市场自动调节理论的幼稚性近年在中国流行的一部分是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此书也是当代美国经济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自由市场经济的本性,即存在发生宏观失控即生产能力过剩和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史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以标志其与亚当·斯密的古典学派的联系。以上这些观点,对于经常翻阅我国近年经济著述的人,应都不会感到陌生。
在这种情况下,这种已经配置巨大资源、劳力的生产线,就会成为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必然导致另一形态的低效率。以上的市场理论和两点政策,构成1953年自南斯拉夫首发经济改革以来,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共同指导原则。一些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往往引用各种数据和数学符号、公式。李斯特还辛辣地讽刺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提出:如果不受国家干预的经济是最高效率的经济,那么原始野蛮时代的经济就应当是生产力最高、最富足的经济了。随时设法用廉价销售和长期贷款手段,摧毁英国的工业对手。少数人的集中决策(计划化工作)不可能取得像在市场经济中分散决策那样的高效率,甚至依赖于数学工具也无济于事。
(据《剑桥经济杂志》1986.3)此书于1948年问世,于1965年印行12版。在它们之外则会有国有垄断造成的混乱……很难相信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与自由企业的世界相比,和平会更有保障,国民生产率会更高,而国际分工可能减少,国际投资几乎微不足道。
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自由放任保证经济进步,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和调节均将阻碍经济进步。不可从西方经济教产书本中设计描绘的理念出发,而必须从中国的经济现实、社会实际出发。
哈耶克批评社会主义,不是针对社会主义是否合理,而是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获得维持经济运转的信息。经济理论的构造和取舍,价值与是非的判断,不管经济学家是不是自觉地意识到,都极其强烈地受到各种既得利益的牵制。
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英国经济学界有一场非常著名的论战,称之为社会主义大决战。斯密认为追求私人利益、不仅任何干预的私人经济,乃是最有效益的经济。琼·罗宾斯因此称70年代是新古典主义面临第二次危机的时期(第一次危机指大萧条和凯恩斯的批判时期)。另一方面,联系近年在我国思想界,与经济自由主义同时流行的是国际缓和、世界长远和平论,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是一种偶然吗?今天的中国经济,必须对世界开放。
三、影响我国经济改革方向的两种西方理论追溯8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些方针设计,以及对一些改革方案、蓝图和目标发生影响的理论,使我们立刻联想到20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史存在的两条主线。(日本《经济学人》1988.11,盐泽田典文)。
在这种中央计划制度下,不可能存在企业的本单位利益或生产者的个人利益,不能使个人的主动性、进取心得到发挥,而是一切听从上级的命令行事,结果必然官僚主义滋长,极权主义盛行。罗宾斯说:一个有着入场多计划经济的世界,将是一个地理上的工团主义的世界。
)实际上,如果说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理论内容未必直接关系到人的利益问题,而党性、阶级性还可能比较薄弱的话,那么,确实没有任何社会科学,比经济学更直接地关联着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切身经济利益问题。也许有一天,全球经济应当统一起来。
与门庭若市的亚当·斯密学派不同,这位19世纪大陆经济学派的开创者,在20世纪除在日本、德国外,受到英美学派的极大冷落。19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中关于经济意识形态以及经济政策的争论,实际上还往往反映了民族利益与跨国资本利益的尖锐争夺(例如19世纪英、美、德、法等国关于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的争论)。因此这一原理实际是凯恩斯抄袭马克思的。这个原理对于解释1988至1989年以后我国大中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和工业结构危机的发生,是有特殊意义。
同时,由于来自消费者选择的压力,促使市场竞争激烈,可以淘汰低效益的投资者,从而推进经济的高效率。任何类似于竞争性市场之点都会消失。
70年代以后,在美国,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面临挑战,而中国很多学者对这种挑战却似乎知之尚少。工厂破产,商店、银行倒闭,工人失业,这就是经济中所谓价格信号下落,利润率下降而调节供求的必然相伴结果。
这一派的主要人物就是哈耶克。对斯密主义的这一本质,早在19世纪初叶,与英国对立的后进国家德国的一位经济学家F.李斯特,曾一针见血地作了揭露。
发表评论